当我们谈论孩子的成长,总希望他们健康快乐。然而,有一种发育障碍,可能悄悄影响着孩子的社交、沟通和行为模式,它就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也常被称为孤独症。
近期,有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痛心疾首的经历:在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曾多次委婉地提醒她,孩子可能存在谱系障碍,建议带着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但出于逃避心理,家长始终没有带孩子进行诊疗,如今上了小学,孩子不但没有好转,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更多了。
什么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核心特征体现在两大方面。
社交沟通障碍:难以进行眼神交流、回应名字;缺乏分享兴趣或情绪的能力;理解他人表情、语调困难;难以建立和维持同伴关系。
重复刻板行为和狭窄兴趣:重复身体动作(如拍手、摇晃);固执坚持特定程序或仪式;对物品、数字等有异常强烈的专注;对声音、触感等感官刺激反应异常(过度敏感或迟钝)。
ASD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孩子可能语言发育明显落后,有的可能语言流利但社交困难;智力水平也各不相同。
为什么“长大就好了”的想法很危险
核心障碍不会自愈:自闭症的核心困难是神经发育层面的差异,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消失。缺乏科学干预,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会持续存在,并可能引发更多问题(如情绪行为问题、学习障碍)。
错过黄金干预期:0-6岁,尤其是3岁前,是大脑可塑性最强、干预效果较好的“黄金窗口期”。此时进行科学、密集的干预,能更大程度帮助孩子学习缺失技能,改善核心症状,提升未来适应能力。
追赶难度剧增:年龄越大,孩子需要弥补的差距越大,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挑战也越艰巨,早期未解决的问题会像滚雪球般累积。
家长需警惕的关键信号
社交:缺乏眼神交流、叫名不应、不指物/分享兴趣、对同伴没兴趣、难以理解他人情绪。
沟通:语言发育明显落后或倒退;难以发起/维持对话;语言刻板重复;难以理解非字面语言。
行为:异常执着于特定物品/话题;坚持固定程序(改变引焦虑);重复刻板动作;感官反应异常(如怕某些声音)。
目前虽无药物治愈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但科学、早期、密集的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这样的干预,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沟通、社交、自理能力,减少问题行为,发挥潜能,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另外,请家长们放下侥幸与“面子”,正视孩子的不同,不把提醒当“贴标签”。尽快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别让“等一等”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 上一篇 婴幼儿喂养防过敏,科学守护成长第一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