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可致胃癌。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并正式命名,是目后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但是你知道吗?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致病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胃癌在范围内仍为高发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1994年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后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该研究结果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在著名学术期刊美国《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引起肿瘤界的高度关注。此项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不同,甚至同一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后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
- 上一篇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 下一篇 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