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毐性肝炎,尤其是黄疸性肝炎的认识,认为其病因主要是:感受时邪疫毒、饮食不节和劳伤过度,从而导致脾胃肝胆受病。脾病则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以营养机体,相反变成湿浊而停滞体内;进而郁久化热、薰蒸肝胆,导致肝胆受损;一旦肝胆受损,则疏泄无权,致使胆汁不循常道运化,反溢于肌肤,下流于膀胱,出现目黄、身黄、小便发黄,形成“黄疽'
黄疽有阳黄、阴黄和急黄的区别,这和感邪的途径、邪毒的轻重、脏腑伤害的程度和涉及的脏器有关,而且三者之间又有密切的关联。
“阳黄'多见于早期肝炎,斯时邪气盛而正气未伤,疫毒入侵后与湿邪互结,导致湿从热化,浸淫肌肤,出现黄色鲜明的黄疸——“阳黄”。若阳黄失治、误治,迁延不愈,就可以使脾阳受损,发生中阳不运,湿从寒化,寒湿腌遏发黄,浸渍肌肤,就会出现黄色晦暗的“阴黄”。“急黄”又称“瘟黄'它可以是急性发作,也可以由慢性肝损发展所致,主要病机特点是湿热挟毒,化火内通,毒邪入侵营血,充斥三焦,后内陷心包,就会出现病势凶险的深度黄疽——“急黄”。
临床上,慢性开炎发生急性活动,"阴黄”又可以变成“阳黄”,这是由于重复感染时邪疫毒或慢性期饮食、劳伤过度所致,此时的“阳黄”,是正虚而邪实,和次的阳黄,应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您还有疑问需要解惑的,可以免费咨询我们的在线内科专家
也可拨打远东24小时咨询热线电话服务:0755- 88808888;
想了解其他更多消化系统疾病常识可以点击:http://neike.woman91.com/xi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