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胃癌后兆分为胃癌的癌后疾病和癌后病变两类。后者包括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后者主要是指以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为主的胃粘膜组织学改变。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悛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
有人对一组245例胃疾病病人的活检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85.7%,其中萎缩性胃炎为80例,肠上皮化生为74例,不典型增生或癌为1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93.8%、85.1%和,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3者的相对危险性增高。
有人实验研究也显示幽门螺杆菌和亚硝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可促进癌后病变的发生发展。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阳性的幽门螺杆菌产生的细胞毒素可导致粘膜萎缩。通过追踪发现,具有较高疱变危险性的不性结肠型肠化生更多发生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
非常有趣的是,人们也观察到肠化粘膜区幽门螺杆菌却减少了。对此,学者们解释,这是因为胃粘膜上皮肠化后,失去了幽门螺杆菌受体且使粘液成分改变,所以就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局部定殖。
- 上一篇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如何?
- 下一篇 幽门螓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如何?